沈阳苏家屯区:“九个融合”赋能“五育并举”,幸福教育实践硕果盈枝
中新网辽宁新闻9月26日电 新学期,新气象。金色九月,沈阳市第四十六中学的学生们再次开始了紧张有序的校园生活。得益于持续深化“九个融合”实践,孩子们共享身体健康、心理健康、心灵健康,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阳光雨露下茁壮成长……
近年来,苏家屯区以“双减”行动为抓手,深入打造“润德成长 体验幸福”苏区幸福教育品牌。期间,沈阳市第四十六中学紧抓政策机遇,聚焦“五育并举”扎实落地,创新构建“理念―课程―学段―家校―评价―学科―项目―文化―技术”九维融合的实践体系,不断充实完善“九个融合”教育体系,从理念到实践不断推进深度变革,在融合中走向“幸福教育”。

直击要点:破解“五育并举”三大顽疾
在推进“五育并举”过程中,学校直面三大核心矛盾:一是理论与实践“温差”――“五育”理论研究丰富,但校本化落地路径模糊。二是“五育”平行发展“壁障”――各育长期“各自为政”,课程、活动、评价缺乏融合设计。三是校本化实施“困境”――区域政策与学校实践存在阻滞,导致基层学校“上热下冷”。针对这些问题,学校以“九维融合”为核心,通过多维联动,构建“五育”共生教育闭环。
九维联动:构建融合育人矩阵
学校以九维联动推动德智体美劳从“并行轨道”走向“立体交响”,破解“五育并举”落地难题,为新时代教育改革提供样本。学校推进理念融合,从“认知”到“认同”再到“践行”转化,筑牢“五育共融”思想根基。推进课程融合,包含学科内融合、学科间融合、学科与生活融合、学科与科技融合,打造“跨学科+生活化”实践载体。推进学段融合,依托“小初高一体化”集团办学模式,充分发挥集约优势,与小学和高中学段达成共识,实现成长阶段“无缝”衔接。推进家校融合,构建“学校、课堂、家庭、社区”协同育人网,有效衔接育人场景。推进评价融合,从道德品质、学业发展、身心健康、艺术素养、劳动与社会实践五个维度,纵向评估学生,激活成长动力。推进学科融合,打破传统学科边界,整合跨界知识,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。推进项目融合,围绕“红色传承”“科技创新”“文化自信”等主题,实践串联“五育”链条,让学生在实践中综合运用知识,提升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。推进文化融合,挖掘“修德励志、笃学健体”校训内涵,开展“家风故事汇”活动,分享优秀家庭文化,浸润“五育”精神土壤。推进技术融合,开发“五育成长APP”,实时掌握学生成长轨迹,利用VR技术引领学生“沉浸”传统文化场景,通过“智慧体育手环”监测学生运动数据,让“五育”从“经验驱动”走向“数据驱动”。

融合赋能:催生教育新生态格局
目前,学校“九个融合”体系已初步成型,形成“目标统摄、过程联动、评价闭环”的运行机制,已取得阶段性实践经验成果。其中,《五育并举“融合性”增值评价》被列为沈阳市基础教育评价改革先行先试项目,案例获沈阳市优秀案例二等奖,经验被《中国教育报》《辽宁日报》等媒体报道,省内外教育单位来校交流26次,举办“五育融合”研讨会8场,带动苏家屯本区域30余所学校开展融合育人实践。
站在教育发展新起点,学校将以身体健康、心理健康、心灵健康为核心,持续深化“九个融合”实践,推进“五育并举”在融合中绽放光彩,扩大辐射影响,输出校本化实施方案,助力苏家屯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,为新时代基础教育改革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。(完)